国务院国学中心便主编了若干种,我也负责过一册《传统智慧一百句》。
北宋程颐在解释君子以致命遂志一句的时候,强调了知命的重要性:君子当困穷之时,既尽其防虑之道,而不得免,则命也。当生命与信仰不能兼得的时候,要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,不可苟且偷生。
在这里,个体的决定作用、人性主观的改造功能已经被极大地彰显出来。水行至此,停留聚集,不得不建造堤防工事,以免危害农田庄稼。故时至而困,时至而解,虽欲速之,亦无其力。一、困之诸义:尚口乃穷,枯涸无水 明儒来知德说:困者,穷困也。九二虽没有正应,恰可以心底无私天地宽,因而接纳万物,以这种办法处困,天地万物该来的都会来的。
《象》曰:泽无水,困。身死者,比干、文天祥、陆秀夫、张世杰是也。并使太常释奠,以太牢祠孔子于辟雍,以颜回配。
这种反复,一方面反映了朱元璋对待孔子乃至士人集团的矛盾心态。宋真宗虽然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,但老子却是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。宋徽宗崇宁三年(1104),下诏改文庙文宣王殿名为大成殿,孔子塑像用天子冕,十二旒(《宋史·礼志八》)。及九州岛名山川泽,所以出财用也。
一、孔子之前的释奠礼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祭祀,有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之说。汉唐之后,阙里孔庙具有了家庙与国庙的双重性质。
这成为孔子庙从阙里走向外地的开始。到唐代,圣、哲、贤、儒的文庙祭祀体系基本确立,标志着文庙祭祀制度的大体定型。祭祀祖先,乃出于对亲情的维护与延续,而源自于血缘的亲情乃是维系宗法社会和谐秩序的一个重要纽带。这时子贡说:昔夫子之丧颜回也,若丧其子而无服,丧子路亦然。
这种祭祀老师的模式,因为儒家的推扬而延续下来成为传统。故霸还长安,子福名数于鲁,奉孔子祀。非时,指始立学天子视学和出征反之时的释奠。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,皆有功烈于民者也。
以至到了明代末叶,崇祯十五年将周敦颐、二程、张载、邵雍、朱熹等六人尊为先贤,凌驾于汉唐诸儒之上,使明道之儒地位上升。明初,对文庙释奠的态度有短暂反复。
弟子子路去世,孔子也有类似的表现。即使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,对孔子的官方祭祀也是迟迟不见踪影。
至宋代,对武成王的祭祀仍曾存在。此处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之如,便真切反映了当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深厚感情,已比拟之于父亲了。宋真宗则加谥为至圣文宣王。遂封孔子后孔吉为殷绍嘉侯。庙有礼器,无常人掌领,请置百石卒史一人,典主守庙,春秋飨礼,财出于王家钱,给犬酒直。孔子有大功于中国文化,文庙之设,即是为了尊崇孔子之道。
到了清帝国即将寿终正寝的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正式定祭孔子为大祀。历代之所以十分重视文庙祭祀,其意义当然主要在于尊重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孔子本人,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圣哲,尊重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,这应该是孔子祭祀的本质意义所在。
唐德宗时,兵部侍郎李纾上书,请求将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予以裁降,甚至有人主张革除王号。五年后的武德七年(624),高祖幸国子学,亲临释奠,以周公为先圣,而以孔子配享。
《孔氏祖庭广记》卷五云:后汉光武建武五年,破董宪,还幸鲁,使大司空祀先圣。郑玄《文王世子》注以为,释与舍采菜通假,舍奠即释奠。
至于先圣先师先老到底何指,至汉代已经失传,即使郑玄这样的经学大师在注释时也是前后矛盾,错误丛出了。不过,我们考察文庙形成的原初过程,这种血缘性祭祀却若隐若现。尤其是蒙古贵族宠信喇嘛教,因此将之与同时的佛教、道教相比,更可见此尊号之轻。西汉末年时梅福曾说:仲尼之庙不出阙里,孔氏子孙不免编户(《汉书·梅福传》)。
惠帝元康三年,皇太子讲《论语》通意思是说,只是将祭品直接放在神主之前,礼毕,致祭者之间不需要酬酢。
四、四配 上古有以德配天的传统,行祭天大礼时,夏后氏以黄帝配享,殷人以帝喾配享,周人以后稷配享。到高宗永徽年(650—655)间,一度又又以周公为先圣,孔子为先师,不过非常短暂,高宗显庆二年(657),礼部尚书许敬宗等奏议,认为周公践极摄政,辅助成王治国,功比帝王,应该配享成王才是,释奠礼仍当祭祀孔子。
祭孔,原本是孔子后裔的家祭。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。
死,葬之以礼、祭之以礼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,唐人皮日休说曾参之孝感天地,动鬼神,自汉至隋不过乎(《宗圣志》卷七)。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,从首尔到各道、各县的乡校都要祭孔,为了避免过于集中时间上必须错开。东京孔庙习称汤岛圣堂,1690年由德川五代将军纲吉所建,乃是讲论儒学和祭孔之地。前往观礼的外国游客甚众,竞相摄像或拍照,表现出对东方儒家文化的极大兴趣。
礼毕,他无限感慨地对侍臣说:朕幼年游佚,不知志学。如果是皇太子亲自释奠,则规格更高,皇太子自为初献,国子祭酒为亚献,司业终献。
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,当时则荣,末则已焉。县学,县令为初献,县丞为亚献,主簿及县尉等为终献。
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(1008)加谥至圣文宣王。到唐朝,皇太子亲释奠时,迎神、太子行、登歌奠币等仪节都有了专门的乐章,称为承和、肃和、雍和、舒和等。